新聞中心
NEWS CENTER
環境部:“十四五”期間,將著力控制臭氧污染、新污染物污染
2月23日,生態環境部舉行2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綜合司司長孫守亮、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嚴剛出席發布會,介紹“統籌謀劃,推進高質量發展”相關工作。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發布會,通報近期生態環境保護相關重點工作進展,并共同回答記者提問。
生態環境部綜合司司長孫守亮先生在會議開始,介紹了2021年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展、2022年的工作打算和“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思路等情況。
孫守亮先生說到,在“十四五”開局之年交出了一份亮麗答卷,好局面來之不易,成績也可圈可點。
我國生態環境問題,本質上是高碳能源結構和高能耗、高碳產業結構問題,污染物與二氧化碳排放呈現顯著同根同源性。研究表明,我國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源中,幾乎所有SO2和NOx排放源,50%左右的VOCs和85%左右的一次PM2.5(不含揚塵)排放源,都與二氧化碳排放源高度一致。與一些發達國家基本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后再轉入強化碳排放控制階段不同,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協同推進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和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任務,要發揮后發優勢,實施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統籌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實現環境效益、氣候效益、經濟效益多贏。比如,水泥行業同時是減污和降碳的重點行業,通過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和工業固體廢物,能有效激發行業技術變革和綠色低碳轉型。
“十四五”是我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關鍵五年,也是實現我國2030年前碳達峰的關鍵期和窗口期。這兩項重大任務,難度和挑戰都非常大,需要按照黨中央統一部署,推動減污降碳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一體考核,實現目標協同、區域協同、措施協同、政策協同和監管協同。具體來看:
一是強化源頭防控協同。切實發揮好降碳行動對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源頭牽引作用,把實施結構調整和綠色升級作為減污降碳的根本途徑,強化資源能源節約高效利用和低碳轉型,加快形成有利于減污降碳的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和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二是加強措施優化協同。基于生態環境質量改善需求,優化全國降碳空間布局和措施路徑,增強生態環境改善目標對能源和產業布局的引導約束,加大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環境敏感地區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力度,在加大降碳的同時實現生態環境更大效益。
三是加強環境治理協同。增強污染防治與碳排放治理的協調性。統籌水、氣、土、固廢和溫室氣體等多領域減排要求,優化治理目標、治理工藝和技術路線,強化多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控制。
四是推進政策創新協同。依托現有生態環境制度體系,建立健全一體推進減污降碳的管理制度、基礎能力和市場機制,比如,在環境影響評價中開展碳排放評價,通過這項措施嚴把新上項目碳排放關。鼓勵地方先行先試,創新管理方式,形成各具特色的典型做法和有效模式,加強推廣應用。
文章來源:生態環境部
免責聲明:以上圖文均來源于網絡,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聯系我們刪除,謝謝!